为什么电极工作端要保持一定长度?
冶炼过程中电极工作端应保持一定的长度,以使炉况止常,并减少热tt和电能的损失。
电极工作端的长度过短,电极在炉料中插入得浅,热镦损失大,影响炉况,使电极易处于下限置,严重刺火时,可能将铜瓦烧坏。
电极工作端过长,电能损失增加,假如三个相电极,其工作端的长度比正常长度各多400mm时,将使耗电量约增加2%。另外,电极工作端过长,电极运行中易处于上限位置,不利于操作,M时还易发生电极折断。
电极工作端长度主要与冶炼品种有关。冶炼75硅铁,电极工作端长度保持1100?1300mm为宜,冶炼45硅铁,则保持900-1100mm较为合适。
较大容量的矿热炉,洗炉时电极消耗较快,因此,洗炉前应将电极工作端长度适当增加些。
每昼夜下放多少电极?
冶炼过程中电极在炉内不断消耗,为保持电极工作端的一定长度,就要下放电极,电极消耗长度基本上就是下放长度。用数学式表示如下:
三个电极每昼夜下放量=每昼夜消耗量
由上式计算,每相电极一昼夜应下放450mm,如采用顶紧式把挂器,每昼夜下放三次,每次下放长度约为150mm。实践经验证明,电极每次下放量不应超过铜瓦长度的四分之一,每次下放长度不大于200mm。
下放电极应注意哪些事项?
下放电极应注意以下事项:
(1)铜瓦下端距料面200?300mm时,才可以下放电极,以防产生电极下限现象。
(2)为了保持电极正常的烧结过程,一般情况下,每相电极下的间隔时间不少于8h,不大于24h。
(3)将铜瓦、水圈上挂的灰清理干净。
(4)降低该相电极负荷。
(5)按规定的操作顺序和安全规程下放电极。
(6)下放电极时,如发现流糊或有软断的可能时,应立即停电,同时坐回电极(即将铜瓦退回原位置),并拧紧铜瓦。
(7)下放电极时,如发现电极烧结不良时,应坐回电极或缓慢提升负荷。
(8)电极下来之后,要仔细观察,以防发生电极事故。
为什么下放电极时要降低负荷?
在进行下放电极操作前,应降低该相电极负荷,其原因如下:
(1)已装入电极壳内的电极糊,在铜瓦的上半部分仍未烧结好,电导率不均匀。如果下放电极时不降低负荷,下放时电极突然向下移动,电流剧增,这时电极壳的导电性仍比电极糊的导电性强,大量电流沿电极壳通过,容易击穿电极壳,而使电极产生流糊或软断。
(2)下放电极降低负荷可减少或防止在铜瓦部位发生打弧现象。
(3)下放电极时电流突然增大,如不降低负荷,容易引起“跳闸”。
经验表明,较大容量的矿热炉下放电极时降低该相负荷50%较为合适,电极下放之后,根据电极运行情况,经过适当的时间后再恢复到原负荷。
为什么有时电极放不下来,如何处理?
下放电极的操作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,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,下放电极工作不顺利,影响冶炼的正常进行。电极放不下来,往往有以下几种原因:
(1)电极壳焊接质量较差。电极壳接长时没有对准中心线,角度相差较大,或者从电极壳焊缝处流出较多的电极糊与铜瓦烧结,或电极壳几何形状不合要求,均易使电极被卡住。
(2)压放式的操作顺序搞错,或油压缸压力不足。
(3)电极过早烧结,电极在铜瓦的上端失去可塑性,将电极卡住。
(4)电极壳内糊柱高度过低,自重过小,电极不易下来。
(5)采用不合理的下放电极操作,多次顶电极,使电极壳变形。
发生电极放不下来的情况时,首先要查找和分析其原因,然后根据情况采用下列方法处理:
(1)当铜瓦被电极糊烧结时,可撞击铜瓦,清除铜瓦与电极黏结现象,或者相应地松开几个大螺丝,电极下來后再拧紧。要注意松开几环应紧回几环。
(2)如果是压放式的操作顺序搞错,应重新操作。如果因为油压缸的压力不足,电极放不下来时,应检查油量是否少了,还是有漏油之处,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。
(3)由于电极过早烧结,而造成电极放不下来,迫不得已时,可将电极工作端打掉一段。
(4)因电极壳内电极糊的数量少,糊柱高度不够,而使电极不易放下来时,可松开几个大螺丝,待电极放下来后,再重新拧紧。
(5)提高电极壳制造和接长的质量,减少产生电极放不下来的因素。
为什么会发生电极硬断,如何处理?
电极已烧结好的I:作端,在冶炼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折断,叫电极硬断。
电极硬断的原因如下:
(1)热停炉次数较多,时开时停造成电极温度+稳定,因此,电极内部产牛内应力,使电极折断。
(2)热停炉后送电吋,电极的温度较低,升负荷过急,电极易折断。尤其热停前,炉况较黏,送电时电极更易产生折断现象。
停电检修炉子之前,电极工作端过长,送电后电极易折断。
停电时间较长,电极粘在炉料中,送电时可能将电极拉断。
(3)正常冶炼中电极硬断的原因,往往是由于电极糊的质量较差。如电极糊中的灰分含量过多,电极原料的粒度配比不合适或电极糊保管不当,表面有泥土等,这些原因会造成电极烧结质最恶化、电极折断。
装完电极糊,电极壳口上未盖木盖,落入灰尘,电极烧结时有分层现象,也会使电极折断。
电极硬断的处理方法如下:
(1)停电后应尽快地进行处理,减少热停时间。
(2)要尽力取出炉内的小电极头,如不易取出时,应用电极压下,适量地加些硅石或石灰,使之加速氧化。
(3)断入小矿热炉内的电极头无论大小均要取出,否则送电后负荷不稳,影响电极深插。
电极折断的长度过长,应重新烘烤电极。
(4)电极折断后如工作端较短,应根据电极烧结情况,酌情下放一些电极。但如果电极还未烧结好时,就绝不要下放,防止事故扩大。送电后降低该相电极负荷,待电极烧结好之后再下放电极。
(5)电极折断事故处理后,送电时缓慢地上升负荷,并观察电极情况,以防产生新的电极事故。
电极硬断多是由停电时间过长或送电后过急地上升负荷造成,因此,防止电极硬断的根本措施为:
(1)缩短热停检修时间和减少热停次数。
(2)停炉前电极工作端不宜过长,停炉后要维护好电极。
为什么会发生电极软断,如何处理?
电极在未烧结好的部位产生折断,叫电极软断。
电极软断的原因如下:
(1)往往是由于下放电极时,电极固定得不牢固,尤其是电极壳表面有油时,下放电极之后不久,电极下滑而产生软断;或下放电极时两侧钢带同时松开,电极下滑引起软断。
在下放电极时未降低该相电极负荷,或降低得不够,以及上升负荷过急,也易引起电极软断。
(2)电极下放超过规定的长度或电极下放的次数较多,相隔时间短,把未烧好的部位放下,也必然产生电极软断。
(3)新开炉时,温度较低,电极烧结得较慢,下放电极后易使电极软断。所以,新开炉下放电极之前,要仔细检查电极烧结的情况,最好是达到正常负荷8h后,开始下放电极。
(4)电极糊中的挥发物含量过多,使电极不能正常烧结,以致下放电极后产生软断。
电极壳焊接质量较差,焊口破裂也会产生软断。
(5)电极产生硬断或流糊事故后,易产生电极软断。
电极软断的处理方法如下:
(1)发现电极软断或流糊,必须立即停电,不准提升该相电极,应开大风量,减少铜瓦冷却水量1/2?1/3,以防液体电极糊全部流入炉内。
(2)电极的固体部分已折断但未倒下,应立即用铜瓦将其夹紧约200?300mm;如果折断的固体已倒人炉内,摆正后再用铜瓦夹紧,将该电极坐下烧结。N时尽快地将流在炉内的电极糊清除。必须防止屯极糊流人坩埚内,因此,活动其他两相电极时,不要升得过高,以防电极糊流入坩埚内。
流入炉内的电极糊,全部清除完毕后,以低负荷送电,控制其他两相电极的电流,使该相电极进行烧结,在未烧结好之前不准提升。
(3)电极软断后,如果电极的固体部分未全部折断,折断的部位以电极壳钢板进行焊补,而后再用铜瓦夹紧,坐下该相电极,以低负荷送电进行烧结。
(4)电极软断后,电极糊已全部流出时,将折断的部位用气焊切掉,焊接新的电极底(其中装满小块电极糊)。酋先用木材烘烤约4h,然后提起其他两相电极,控制电流使其烘烤烧结。当该相电极烧结好后,可将此相电极升起,开始负荷送电。
为什么电极会过早烧结,如何处理?
电极在铜瓦上半部呈塑性状态,这是正常的烧结过程,但有时由于某沖原因,电极在铜瓦以上的部位,已过早地烧结好,这种现象叫电极过早烧结。
电极过早烧结的原因如下:
(1)电极糊中的挥发物含量过低。
(2)通风量较少,烧结温度高。
(3)铜瓦壳内糊柱髙度过低。
(4)铜瓦与电极接触不好。
(5)超过24h未下放电极。
电极过早烧结的处理方法如下:
(1)当发现有过早烧结现象时,应适当地增加冷却风量和铜瓦的冷却水暈。
(2)过早烧结,使铜瓦与电极间产生打弧现象时,应紧铜瓦或适当下放些电极,或用绝缘材料,如石棉布(或石棉绳),塞入接触不好的缝隙中,暂时隔离。
(3)用一些办法处理均无效,电极又处上限,不能再下放时,迫不得已,可将该相电极打掉一段。
为什么产生电极流糊,如何处理?
电极未烧结好的部位,因某种原因在电极壳上出现孔洞,流电极糊,叫电极流糊。
电极流糊的原因如下:
(1)电极的冷却风量过大,使烧结速度减慢,下放电极时电极壳被击穿而流糊。
(2)有时在铜瓦上端与电极接触不好,产生打弧现象,将电极壳击穿,而流糊。
(3)电极糊中的挥发物含量过多,使电极不能正常烧结,尤其是过早下放电极,击穿电极壳而流糊。
(4)电极壳质量较差,如有孔洞或焊接强度较差致焊口破裂而产生流糊。
处理的方法如下:
(1)当发现电极流糊应立即停电,增加冷却风量,减少铜瓦的冷却水量,消除炉内电极糊。
(2)如果下放电极时流糊,其部位又是在铜瓦部分,应立即将铜瓦坐回原处。流糊不严重时,紧固铜瓦之后,用低负荷送电进行烧结。
(3)若流糊严重,用石棉布堵住洞口或以钢板焊补洞口,然后即可以低负荷送电。
电极事故往往是连续发生的,例如,当处理某相电极硬断时间较长时,可能引起其他两相电极硬断,尤其新开炉时,更易产生这种现象。电极硬断或流糊后,可能继续产生电极软断,所以,当产生电极事故后,应冷静地采取果断措施,尽快地处理,否则,会使电极事故继续扩大,对冶炼产生很不利的影响。